“我是1989年從北京化工大學畢的業,之后的幾十載春秋,都奉獻給了中石化。直到2023年,我才真正投身循環新材這家公司,擔任執行總經理一職。說來也巧,彼時恰逢回收再生行業風頭最勁的時候,我感覺像是站在了時代的浪尖上......”電話那頭,曹建芳娓娓道來。
作為回收再生領域的領軍者,循環新材的核心使命就是深耕再生ABS、HIPS和PP材料的研發與生產。如今,他們已成功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實現了年產5000噸的初級目標。這不僅是產能數字的提升,更是在循環經濟道路上扎下的一個重要根基。按照公司的發展規劃,下一步是全力攀登年產1萬噸的新高峰。
在競爭激烈的回收再生市場,循環新材選擇了一條與眾不同的高價值賽道。這首先體現在對“源頭”的極致嚴選:他們只鎖定那些回收價值高、潛力大的優質塑料進行精耕細作。這種近乎苛刻的“選材哲學”,不僅最大化了有限資源的利用率,更從根本上鑄就了產品過硬的品質基因,使其在同類產品中脫穎而出。
其次,循環新材構建了一條極具韌性的‘綠色供應鏈’——其再生原料的核心來源并非依賴外部采購,而是深度綁定上游的家電工廠。這些穩定、大量的家電廢塑料(如外殼、部件)構成了原料的“主糧倉”,實現了高度自給自足。這種獨特的供應模式,鍛造了顯著的成本優勢,從源頭上保障了原料批次的一致性與可追溯性。
僅僅做到這些還遠遠不夠。要實現廢塑料的高質化再生,最艱巨的攻堅戰往往就卡在“清洗”這道鬼門關上——尤其是那些冰箱里難纏的泡棉殘留、頑固的膠漬,簡直就是再生路上的“硬骨頭”。面對這些行業公認的痛點,循環新材沒有繞道走,而是選擇正面強攻:通過智能分選設備的高精度識別與定制化清洗工藝的深度協同,對回收料進行精細化“再造”。不僅按材質分離,更創新性地根據白度等級、性能潛力進行精準區間分類。這套組合拳打下來,最終提取的材料純度硬是突破了98.5%大關——這幾乎觸摸到了原生料品質的門檻,讓‘垃圾’真正蛻變為可匹配高端應用的“寶藏”。
當話題聚焦到再生塑料的品質核心,曹建芳的言談中透著篤定:“如今,循環新材的再生塑料在關鍵性能指標上,已經無限逼近乃至超越原生料的標準,這是一個質的飛躍。” 他話鋒微轉,坦誠道,“當然,若論外觀,再生料與新料之間可能還留有一抹‘時光的痕跡’,比如色調的微妙差異。但這絲毫不減其卓越性能帶來的價值。”
關于未來產品的走勢,曹建芳指出,將繼續圍繞“生塑料的高價值利用”準則,持續突破傳統低端回收的局限,通過技術升級、產品設計、產業鏈整合與政策驅動,構建從“廢塑料”到“高性能材料”的價值躍遷路徑,真正實現“垃圾比原油更貴”的產業革命。
循環新材為下游客戶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綠色選擇空間,更重要的是,每一噸再生的高質塑料,都在為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引擎注入一股澎湃而堅實的新動能。在踐行這條路上,循環新材已與海爾等國內家電頭部企業構建了深度互信、雙向賦能的戰略合作。而今年,他們的腳步正加速邁向更廣闊的天地——同步開拓合資品牌與國際巨頭的市場版圖,讓中國創新的綠色解決方案,在全球產業鏈的脈搏中強勁搏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