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開心,也很感謝大家關注這件事。”
8月15日,博創董事長朱康建與公司高管進行了線上直播。這也是博創首次直播探廠。
在開播的前一天,朱康建接受了《塑膠工業》的專訪,他表示,博創早在十年前就已布局互聯網運營,而借助新媒體平臺進行產品和品牌推廣,更是企業發展的必然選擇。他認為,在B2B行業相對保守的傳播環境中,這種創新嘗試讓客戶能夠更直觀地了解行業動態和發展方向。
在“全民直播時代”,企業家打造個人IP已成為一種新趨勢。朱康建告訴我們,建立“老朱聊注塑”賬號的初衷絕非簡單的商業宣傳,而是希望讓更多人關注注塑行業,促進行業內的深度交流。未來,他還計劃邀請業內好友共同參與,通過個人影響力為行業發展助力。
就連朱康建自己都說,“我想通過直播告訴大家注塑與生活、與工業發展的重要聯系,也希望通過鏡頭展示科技型產品和前沿技術。”他又進一步表示,“帶貨并非主要目的,但也是目標之一,更重要的是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我們一起成長、相互學習。”
回首過往四十年,早期,出于對智能制造和專精特新的理解,朱康建專注細分領域,最終博創二板智能注塑機也成為了單項冠軍;接著,他又在“大機二板化、小機電動化”的倡導中構建了穩固的城墻,博創技術水平在國內同行業中處于領先地位。
但前行的每一步,也伴隨著煎熬和迷茫,未來能否真正成長為朱康建愿景中“一家偉大的企業、一個讓人尊敬的品牌”,需要的也許只是相信與時間。
起點,四十年注塑人生
1985年,大學畢業的朱康建面臨人生的重要轉折。當同齡人爭相進入科研院所,一紙分配通知將他帶到了當時國內最大的注塑機廠——浙江塑料機械總廠。這個看似偶然的安排,卻讓他親身經歷了中國制造業“望塵莫及”的歲月。
在那個年代,德國注塑機已實現全電腦控制,年輕的朱康建每天在車間里面對的卻是繼電器控制的笨重設備和頻繁爆裂的油管。刺鼻的液壓油氣味與設備故障的警報聲,是他的工作日常。但強烈的技術落差沒有讓他退縮,反而在心底埋下了推動國產塑機創新的火種。
工業自動化專業科班出身的朱康建,比任何人都更清楚這種代差意味著什么。每當看到進口設備精準流暢的運行狀態,再對比國產設備粗糙的操作界面和頻繁的故障,那種刺痛感便轉化為他夜以繼日鉆研的動力。正是這段經歷,讓他毅然將電氣控制確定為自己的主攻方向。
在總廠的歲月里,朱康建與老一輩工程師們共同經歷了中國制造的艱難爬坡期。最令他難忘的是,曾擔任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博士從德國考察歸來,向他們推廣錐形比例閥,“那簡直像是科幻片里的道具!”在國內普遍缺乏精密加工能力的年代,為了攻克技術難關,他們背著產品輾轉來到上海船舶研究所。
無數個瀕臨放棄的深夜,實驗室的燈光映照著他疲憊卻堅定的面容。當其他人都已放棄時,是“產業報國”的信念在支撐著他繼續前行。那些被機油浸透的工作服、反復修改的設計圖紙、以及最終攻克難關時的歡呼聲,都深深烙印在朱康建的記憶里。
又一次轉折出現在香港震雄基金的進修機會。在“注塑機大王”蔣震博士門下,朱康建不僅接觸到國際前沿技術,更深刻理解了“注塑改變生活”的行業哲學。那些曾在車間里萌生的退意,逐漸轉化為對行業的熱愛。“當看到塑料制品融入千家萬戶時,我讀懂了這份事業的意義。”這句話后來成為他常掛在嘴邊的感悟。
兩年后,從香港進修歸來,朱康建的心中燃起了一個清晰的愿景——打造中國最好的注塑機,讓中國制造閃耀世界舞臺。創業的種子在心中萌芽,但要怎么做?
次年,博創第一臺注塑機BT80V-I交付客戶使用
“當時,國內注塑行業仍處于追趕階段,大多數企業追求規模擴張。”朱康建敏銳地意識到,真正的競爭力不在于大而全,而在于專而精。于是,一個更大膽的想法在他腦海中成形:要做注塑機“專賣店”。
2002年12月26日,廣州工業大道南邊路38號,廣州博創機械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朱康建和創業團隊帶著堅定的信念,開始踐行這一獨特理念。在他看來,所謂“專賣店”,并非傳統意義上的零售模式,而是讓博創成為特定領域客戶的首選,在細分需求上建立不可替代的專業形象。
2002年12月26日,在廣州市海珠區成立廣州博創機械有限公司
就這樣,在“專而精”的道路上,博創一走就是二十多年,先后推出了多款專用機,持續熱銷。從托盤專用注塑機到薄壁高速電動注塑機,博創用極致的產品性能、合理的價格體系、高效的交付能力和貼心的售后服務,在一個又一個細分領域樹立起行業標桿。曾經依賴進口設備的客戶,如今紛紛將信任票投給這家中國品牌。無論是大型二板機還是小型電動注塑機,博創都在持續刷新著行業標準。在特定的專業領域,他們正逐步成長為全球客戶的首選。
“其實,博創‘專賣店’模式與國家大力倡導的企業專精特新發展方向,不謀而合。我們也更加堅定地認為,博創不一定要追求規模最大,但一定要在細分領域做到最強。”朱康建說。
BU6800超大型二板式注塑機發布,并列入國家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目錄
這才是博創的長期戰略:不做大而全,只做專而精,用極致的產品贏得市場的認可。
征途,堅守與創新
朱康建不否認自己曾經歷煎熬和迷茫,但他認為,這是打造一家偉大公司的必經之路。
“科技浪潮席卷而來時,誰都難免會有迷茫的時刻。”2015年,3D打印的風吹到制造業,朱康建專程趕赴武漢參加工程院論壇。面對可能顛覆注塑工藝的新技術,他坦言曾有過憂慮。但是經過觀察,他很快做出判斷:3D打印機在批量生產、成本控制和品質穩定性上,想要替代注塑機是不可能的。
“任何新技術只要與客戶的普遍需求嚴重背離,別說替代注塑了,我甚至認為不會造成任何影響。”朱康建親歷了中國制造業數次技術革命的驚濤駭浪,讓他總結出一個最樸素的商業哲學——裝備制造業的本質,在于持續幫助客戶以更少投入創造更大價值。看似簡單的道理,卻指引著博創在每一次技術變革中找準方向。
這位從車間走出來的企業家常說,“沒有人能替代我們,只有我們替代別人”。即使對塑料的質疑聲一直存在,但是正如“以塑代鋼”“以塑代木”的趨勢不斷地重塑制造業版圖,并且從汽車零部件的輕量化到精密光學鏡片的量產,注塑技術的應用邊界反而在不斷突破應用邊界。“所以,這個時代最可怕的不是技術落后,而是思維固化。”
在他眼中,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從來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共生共榮的生態演進。他將博創的研發戰略劃分為雙軌體系:既要有面向三年后的前沿技術儲備,又必須專注解決當下痛點的實用創新。為此,博創每年投入巨額資金,總計四五千萬元的研發經費,包括人才培養和品牌建設方面的投入,制定更具針對性的技術研發,構建了多元化的產品和服務體系。這些,確保了公司業績每年兩位數的增長。
在朱康建的引領下,博創開創性地推動著行業技術范式變革,大機二板化與小機電動化的發展路徑日益清晰。那段曾經困擾他的迷茫與憂慮,最終都沉淀為戰略決策的智慧基石。但是很快,命運的齒輪再次轉動。
朱康建可能是行業內最早接觸AI技術的。
早在2019年,博創就憑借“塑料注射成形過程形性智能調控技術及裝備”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那時還不叫AI,我們與華中科技大學、浙江大學等頂尖高校合作,率先提出利用智能技術來簡化注塑調機流程,提升設備的科技含量以及生產精度。”朱康建坦言,當行業還在討論智能化轉型時,博創已經在探索如何讓AI更深度地融入注塑生產的每個環節,已悄然構建起基于大數據分析和實驗方法的智能調機系統。那些被視為前沿探索的智能模塊,如今看來正是AI注塑技術的原始雛形。
技術創新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爆發,是持續積累產生的質變。成立至今,博創始終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積極與國內各大高校開展產學研合作,先后承擔和參與了國家智能制造新模式應用項目、國家數控一代機械產品等項目,多個產品被列入國家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多年榮獲國家智能制造重大榮譽和專項。去年,二板智能注塑機榮獲廣東省單項冠軍,技術創新已然成為推動博創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
從電氣自動化到AI注塑,在朱康建的藍圖中,技術的進化永無止境,而博創將繼續以開拓者的姿態,推動中國智造邁向新的高度。
前方,以中國智慧布局全球
從創立的第一天起,全球化就深深烙印在博創的發展基因中。朱康建很清楚,全球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他不提倡簡單照搬的國際化模式,而是主張根據企業發展階段,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節奏與路徑。
在博創的國際化征程中,技術全球化、市場全球化和制造全球化交織成一張立體網絡,推動著這家中國注塑企業穩步走向世界舞臺。
“技術的全球化是博創立足行業前沿的關鍵。”2013年,朱康建親赴奧地利考察,引進了歐洲頂尖的注塑控制系統。博創并未止步于簡單的技術引進,而是結合中國市場需求進行深度開發,最終打造出更適合本土市場的升級版本。通過“引進-消化-創新”不僅大幅提升了國產注塑機的控制精度,更為日后走向國際奠定了技術基礎。


博創大型三色對射注塑機BM3300-MT-ML
市場全球化是博創邁出最早、也最堅定的一步。十年前,當大多數國內企業還在“出海”觀望時,博創已在英國伯明翰設立全資子公司,雇傭當地員工,建立倉儲體系。如今在英國市場,博創已成為中國注塑機品牌的杰出代表。“先市場后制造”的國際化策略,既有效控制了風險,又能深入了解不同市場的真實需求,為博創的后續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
在制造全球化的選擇上,博創依然保持著謹慎態度。“盡管海外建廠是許多企業的選擇,但博創堅持立足廣州這一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充分發揮區位優勢。所以,我們不著急海外生產基地建設。”朱康建表示。
海外業務的快速增長,正成為企業壯大的重要力量。統計顯示,博創超40%的營業收入來自于海外,以歐洲、北美地區市場為主,合作代理覆蓋全球60+國家/地區。
“如果不抓好國內市場,企業活不下去;如果不開拓國外市場,企業得不到持續的發展。”朱康建曾經這樣表達了全球化的重要性。“企業出海既是風口,充滿機遇,也是考驗。我們不會簡單地將已有機型直接銷售,因為這種做法并不適宜。”
據他介紹,博創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本土化運營體系,從前期深入調研當地市場需求和競爭格局,到針對性地調整設備配置、性能參數甚至外觀設計,再到構建本地化的服務體系,每個環節都體現著“入鄉隨俗”的經營理念。

NPE展會1
如今,隨著國產設備在國際市場上展現出強大的競爭力,他更加堅定了“中國制造,全球共享”的信念,“雖然,仍存在一定的差距,這些差距恰恰指出了我們的發展空間。我們既有信心也有責任,讓世界看到中國塑料機械工業的卓越品質。”
對于國際市場,朱康建一直抱有很高的期望。
博創智能工廠與康建創新中心
結語
這一路充滿挑戰,但熱愛讓他堅持至今。
從國企技術骨干到白手起家創辦企業,朱康建懷揣著“做中國最好注塑機”的初心。他謙虛地表示,博創可能還不是最成功的企業,但看著數萬臺注塑機服務客戶,培養出一批批行業人才,他深感欣慰。特別是看到現在的中國注塑行業已今非昔比,上市公司數量倍增,社會認可度提升,他感受到了堅守的價值與意義。
站在退休的年齡回望,朱康建依然認為他還在路上。身體和精力或許會帶來限制,卻阻擋不了他繼續拓展認知和能力邊界的決心。
“這四十年教會我,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感恩所有同行者,正是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讓中國注塑行業從跟跑者成長為引領者。未來,這份事業還需要更多年輕人接續奮斗,讓中國智造在世界舞臺上綻放更耀眼的光芒。”朱康建說。